政治经济学原理解读: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实践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超额剩余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现象。这篇文章将详细解释超额剩余价值的内涵和外延,探讨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超额剩余价值的内涵
超额剩余价值,字面上理解即为生产过程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不仅要满足劳动者的生存和再生产需要,而且还要为资本家创造利润和积累资本。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特有的生产关系。它基于雇佣劳动和竞争市场,资本家通过这种关系从劳动者手中占有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获取财富和权力的目的。这种占有剩余价值的方式被马克思称为“剥削”。
那么,如何计算超额剩余价值呢?这里需要引入两个重要的概念:“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劳动力为生存和再生产所必须的,与生产特定商品数量相关联的劳动时间。例如,一个工人为生存所必须消耗的劳动时间是5个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在完成必要劳动时间之后所创造的,不属于劳动者自身,而属于资本家占有的劳动时间。例如,一个工人工作8个小时,其中实际生产了5个小时的商品,3个小时的剩余劳动时间由资本家占有。
因此,超额剩余价值等于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即生产出的商品价值减去劳动力为生存和再生产所必须付出的价值。以工人每小时生产20元的商品价值,每天工作8个小时的例子来说明,假设一个工人每天必须工作5个小时,那么超额剩余价值就是每天工作8个小时减去5个小时,即3个小时 * 20元/小时 = 60元。
超额剩余价值的外延
超额剩余价值是社会财富的来源之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运作的根本特征。超额剩余价值不仅存在于生产过程中,而且也存在于消费和交换过程中,体现为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差距。
在生产领域,超额剩余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科技水平、工作时间和工价。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延长工作时间和压低工资等手段来实现资本家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消费领域,超额剩余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和供应商之间的市场力量。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实际上大于商品的价值,在资本主义市场中形成了巨额的超额剩余价值。
在交换领域,超额剩余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商业的中间环节,商业和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手段从生产和消费领域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实践
超额剩余价值的实践不仅存在于商品交换、生产和消费领域,而且还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中得到了体现。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特殊组合,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表现出无处不在的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超额剩余价值,产生了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阶级对立等种种社会问题。实现正义与公平的路径在于打破这种经济政治上的不公,加速实现人类自如的富足,提高人民的自由意志,全面实现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
超额剩余价值与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关系,主要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和矛盾。它不仅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且也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解决超额剩余价值问题的根本之道,是把经济制度上的问题同社会政治问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结语
总的来说,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一项核心概念,是资本家占有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实践过程。超额剩余价值不仅存在于生产、消费和交换领域,而且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体现。为了消除超额剩余价值对社会和人类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从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两个方面加以改革,实现社会公正和经济稳定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且有疑问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nbushmen.com/shrc/16244.html 超额剩余价值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解读: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