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是一句成语,在汉语词典中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指(疼痛)停止;思想痛”。 1、《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谓项籍曰:‘公能视此头,至死不去。’籍曰:‘愿闻其说。’” 2、《旧唐书·文宗纪》:“三年,以殿中郎将孟知祥为天下兵马元帅,为讨虏大元帅。……明年,诏定王师以孟知祥为副元帅。” 3、《宋史·岳飞传》:“张宪屡疏请解,或谓宪云:‘‘朝廷若不听臣,当以身殉之。’”
一、成语解释
1.指(疼痛)停止。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2回:“这先生倒好,见了你们,立刻痛定思痛。” 2.指思想痛。出自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我想不会是有了思想的问题,所以才到此时写书,以求自己痛定思痛。” 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吾师乃言此有病者,因欲去其病根,但痛定思痛,其痛可止矣。”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44回:“他的手段那能与我这十拳八脚的痛定思痛相比?”
1、成语释义
1、“痛定思痛”的含义就是人在遇到某些事情、问题时,要勇敢地正视它、面对它,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检讨和深思,通过自我剖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以此为鉴,吸取教训。也可以说是人们在面对矛盾和问题时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二、成语出处
项王就把自己的头伸给项籍看,并说:“我之所以不肯向江东而去,就是想要凭此头来见你。如今你看到我的头,却不肯见我,这是为什么呢?”项王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被天下所忌惮,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依然是想要重归楚国的。所以后来他对项籍说:“你能看着我的头而不死吗?” 在后来,项王确实是自杀了,而在历史上他也没有因为想要自杀,这只能说是项羽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在《旧唐书》中也有相关记载:“孟知祥为天下兵马元帅、讨虏大元帅,寻加检校少保,改封为鲁国公。后来北宋时期的抗辽大将张宪也曾说:“臣每思见君之日,常痛定思痛……”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孟知祥和张宪都曾在被派往辽国后对岳飞痛下杀手。虽然是他们主动的决定要杀岳飞的,但他们也不可能说出“我痛定思痛”这样的话来。 我们要知道孟知祥和张宪其实都是一个人,他们虽然有不同的名字但却有着相同的经历。张宪也是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就被父母抛弃了,之后就被舅舅捡到并抚养长大。 等张宪长大成人后便成了一名军官。而孟知祥则是在他还不到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了一名土匪。也正是因为两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相同的磨难才走到了一起。所以说他们两人之所以会痛定思痛一定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经历才会如此。
三、成语典故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项籍曰:‘籍为人,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畏之。天下有大怨者,其民必不苦,而终有余庆矣。’乃令籍为上将军。封为鲁公。” 【解释】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他能举重若轻地指挥千军万马作战,他对自己的力量充满自信。然而在一次与刘邦的较量中,项羽却失算了。项羽对刘邦说:“你不过是个小小的亭长,竟然敢与我抗衡!”于是刘邦率兵入咸阳后,就开始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第一条:杀人者死;第二条:盗者杀无赦;第三条:如有不从者,不敬奉而行之的,杀无赦。在强大的军队面前,刘邦也感到了恐惧。 【出处】此三秦之民,受王之恩厚者也。今闻王亡,无不伤痛;失此三秦,犹为之失人也!故使关中父老子弟皆请从大王还沛国。 【语译】项羽把刘邦打败了之后认为刘邦不是一个好的人物,所以他十分愤怒地下令说:“这次战斗失败的人一定要死,而承受失败的人一定要活下去!”于是让项羽手下的将领们亲自去对付刘邦。这以后在项羽看来刘邦就好像是失去了吴中子弟都会保护他一样担心害怕;而当刘邦率领着十万大军进入到咸阳之后,天下的百姓都感到悲苦伤心。项羽却认为这是一个好事。虽然关中地区遭受着被刘邦占领的痛苦;但是如果他能够收编了这些关中地区的百姓就可以得到他们的拥戴了。所以项羽决定与刘邦讲和并下令将咸阳城及附近地区全部交给刘邦管理。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之失天下也,失其所与天下共也!”
四、成语应用
1、他痛定思痛,痛改前非,从此不再偷鸡摸狗。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3、这个案子确实有许多地方不合理,可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就是现在这个社会的一个真实情况。 4、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不能痛定思痛,就无法取得成功。 5、痛定思痛也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疼痛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