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广西省百色市的消防队接到一通报警电话,有人在高速路边,发现了一条2米多长的大蟒蛇。
当消防员赶到地点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条非常虚弱的蟒蛇。虽然体重20多公斤,却连绕在身上的藤蔓都挣脱不开,只能有气无力的趴在原地不动。
尽管看起来很吓人,但蟒蛇毕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于是消防员小心地割断了缠在它身上的树藤,把它安全转移给了当地森林公安。
但是,在以湿冷著称的广西地区,明明是已经入冬的12月份,为什么会有不冬眠的蟒蛇出现呢?普通人要是突然看见一条大蛇,应该怎么保证自己的安全呢?
事出反常必有妖:不冬眠的蛇意味着什么?
本应该在洞穴里冬眠的蛇却出现在了路边,总会让人觉得“事出反常必有妖”,进而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联想。
比如2021年春节期间,河南商丘的一个村子里就出现了“腊月蛇出洞”的反常事情。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左右,村子旁的一处坟头,总会出现一条两米多长的白条锦蛇晒太阳,不伤人也不躲人,安安静静给人围观。
春节期间村民们都在休息,这条大蛇出现的地方又比较特殊,没过几天就开始有人给蛇上香祭祀,说这是成精了的蛇。
当这条蛇火了之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及时出面疏散了群众,并对围观祭拜的群众进行了批评教育。
其实,不论广西这条大蟒蛇,还是河南的白条锦蛇,冬天出洞都是正常现象。
这要从蛇的生理习性上说起。众所周知,蛇是冷血动物,这意味着它的体温不能像人类一样稳定,只能随着周围的环境温度而改变,现在也被叫做“变温动物”。
当外界环境温度下降到15摄氏度以下的时候,蛇体内用于催化新陈代谢反应的酶,活性就会开始降低。当气温降到10摄氏度以下,蛇的新陈代谢速度也就随之下降到了一个很低的程度,无法提供它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为了保护没有力气的自己,秋末气温转凉的时候,蛇就会找一个合适的洞穴住进去,用能量消耗最少的冬眠状态来度过寒冷的冬天。
如果在冬眠时不够幸运遇上了气温再次降低,那蛇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会跟着继续降低,让它们从冬眠进入假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外界温度要是继续降低,蛇就可能直接被冻死。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应该明白了,“冬蛇出洞”只是因为气候变化,气温回升,唤醒了本应该冬眠的蛇。至于晒太阳——冬天的动物谁不喜欢晒太阳呢?
虽然冬蛇出洞不算异常,但是,广西与河南这两次的蛇都是出现在离人很近的地方,那平时要是碰上了野生的蛇,应该怎么保证自己的安全呢?
三角头有毒,圆头无毒:这么判断真的对吗?
五步蛇、眼镜蛇、响尾蛇……这些毒蛇的名字听起来就会让人心生恐惧,除了少数以蛇为食的动物之外,就算是人类,天性也会害怕毒蛇。
尽管它没有尖牙利爪,但是它有一击必杀的剧毒。有的毒蛇攻击速度快如闪电,一旦咬破皮肤立刻就会用毒牙注射毒液,有的毒蛇能远远喷出毒液,如果不慎落进眼睛,也能带来致命的危险。
不过,就整体数量来说,大多数蛇还是无毒的。到目前为止,我国有记载的蛇总共有241种,毒蛇只有四十多种,只占了总数的一小部分。
没有毒的蛇杀伤力就要小很多,基本只有体长超过三米的巨蛇才有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命。但在野外遇到蛇的时候,要怎样才能分辨是否是毒蛇呢?
曾经有一种支持度很高的说法,说脑袋呈三角形的蛇有毒,脑袋呈圆形的蛇就是无毒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但并不是绝对正确。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国的毒蛇里有一半都是蝰蛇科的,比如大名鼎鼎的五步蛇,就是蝰蛇科下的蝮蛇亚科分支里的尖吻蝮。
蝰蛇科的成员大多长着巨大的毒腺,位置就在脑袋两侧,所以整个头看起来呈现出了三角形。
原产地在非洲的响尾蛇名气也非常大,它和五步蛇同属于蝮蛇亚科,就有这标志性的三角脑袋。
但蝰蛇科以外的毒蛇,就不适用这条规律了。比如全世界最毒的非洲黑曼巴蛇,脑袋就是圆滚滚的。
分布在国内的毒蛇,还有眼镜蛇科的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华珊瑚蛇,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两种蛇,中国水蛇等等,这些蛇的毒腺位置和蝰蛇科的成员不同,所以脑袋也都是椭圆形的。
除了看脑袋,民间还有看体型、尾巴长短、颜色是否鲜艳来分辨毒蛇的方法,准确性都不高。目前唯一一种有效的分辨方式,就是看牙。
基本上所有毒蛇都长着两颗长长的毒牙,当咬住猎物的时候,毒液从毒腺里挤出,沿着导管和中空的毒牙注射进猎物的身体里。
无毒蛇的牙只是用来辅助吞食猎物,所以不需要长长的尖牙,看头骨就能发现区别非常大。
不过当你真的遇上一条陌生的蛇的时候,掰开它的嘴看是否有毒牙非常不现实,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安静地远离任何野生蛇。
退一步说,即便那是一条无毒蛇,它也很有可能是国家保护动物,一不小心就是牢底坐穿。
让白娘子现出原形的雄黄:真的能驱蛇吗?
家喻户晓的白蛇传里,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这一段剧情让人们都觉得雄黄是蛇的克星,南方的许多村子里,每到端午节还会在房子周围撒上雄黄粉来驱蛇。
前文介绍过,蛇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与环境温度是直接相关的。在冬季,温暖的居民房屋对蛇就很有吸引力。
自古以来村里各家各户都会储存粮食,秋季丰收之后,满满的粮仓非常容易吸引老鼠,而秋季也是蛇冬眠前要大量捕食储存脂肪的时候,这时候蛇就很容易被温暖和食物吸引到村子里,人们就不得不使用各种方式来驱蛇。
那么,蛇真的会怕雄黄吗?
雄黄是一种类矿石的硫化物,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有一定的毒性,在中医里的使用范围不小,其中一种作用就是解毒杀虫。
但雄黄本身的毒性和毒蛇比起来就很小儿科,不至于让蛇害怕,重点是“硫化物”。
许多含有硫化物的东西都有着标志性的“臭鸡蛋味”,这种气味刺鼻又难闻,很多动物都不喜欢。
蛇这种动物的视觉普遍不发达,它们主要靠嗅觉与热度感应来寻找食物。蛇经常吐“信子”,其实是在捕捉空气中的气味分子,当舌头缩回去之后,气味分子就被送到口腔上方的“犁鼻器”内。
犁鼻器与蛇的大脑相连,通过分析气味分子,蛇就能知道离自己多远的地方有食物,还能判断出是什么猎物。一些人工养蛇的饲养员,在碰过老鼠之后不洗手都不会靠近蛇,否则饥饿的蛇很可能会把饲养员的手当成老鼠来扑咬。
因为蛇非常依赖嗅觉反馈,所以它们非常讨厌刺激性很强的气味。雄黄酒里的乙醇可以让雄黄本来的味道更加浓烈,蛇就非常不愿意靠近。
除了雄黄,同样气味刺激的大蒜、风油精、生石灰等东西也可以达到驱蛇的作用,甚至比雄黄的效果更好。但这些东西的气味挥发都很快,不能保证长期有效的驱蛇,目前最有效的还是专业研发出来的驱蛇药。
蛇虽然令人恐惧,但认真说起来,在蛇感知中的人类体型是很庞大的,如果不是觉得生命受到了威胁,那蛇并不会直接攻击人类,而是会优先选择逃跑。
现在,国内几乎所有野生蛇,最低都是三有保护动物,如果真的遇上的话,只要把它撵走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