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五参五色配五脏,《本草纲目》所载:“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加之产自海外的西洋参,组成了“参参大家庭”,但参与参之间的性味、归经却有所差异,具体功效与主治各有不同,需互相鉴别,不可混淆。
1.人参
五加科植物,生品味甘、微苦,微凉;熟品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此品禀土中清阳之气、春升少阳之气, 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 例如主治积劳虚损,气血不足的人参养荣汤。元气起于肾,上及于肺,元气盛则气自足,金水相生,若元气衰弱,体虚欲脱之人,当急用人参以复脉固脱,“回阳气于垂绝,去虚邪于俄顷”。
2.党参
桔梗科植物,味甘,性平,归脾、肺经。《本草从新》言:“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虚,用以调补,甚为平妥。” 该品善于补中益气、生津养血,较人参药力薄弱,用于治疗虚寒证,治温热证不宜单用。 常替代人参治疗轻症、慢性疾病,用量可为人参四倍。
3.西洋参
五加科植物,味甘、微苦,性凉,归心、肺、肾经。《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补助气分,兼能补益血分,为其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 西洋参用于热病气阴两伤,烦倦口渴。 但需注意西洋参忌铁器,火炒,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服。
4.丹参
唇形科植物,味苦,性微寒,无毒,归心、肝经。《神农本草经疏》言:“苦能泄,温能散,久服利人益气,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丹参具有 活血通经,凉血消肿,清心除烦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 故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言。丹参虽为凉血活血通经之品,但补血之义,实为祛瘀生新之理,不能徒取“参”之名,妄作补药使用。
5.沙参
沙参有南北之分,二者虽均冠以沙参之名,但仍有诸多不同之处。南沙参属于桔梗科植物,味甘、微苦,性微寒;北沙参属于伞形科植物,味甘,性微寒,二者均归肺、胃二经。 南沙参长于益胃生津,颐养脾胃,兼有祛痰作用, 且其气味俱薄,具有轻扬上浮之性,故可用于表证,代表方剂有益胃汤、沙参麦冬汤; 北沙参长于滋阴润肺,清解郁热,代表方剂有一贯煎。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从新》指出明代以前所用沙参为南沙参,故“十八反”中的“诸参”应除外伞形科的北沙参。
6.玄参
玄参科植物,味苦、咸,性寒,归肺、胃、肾经。《本草纲目》言:“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兼能滑肠。张元素云:“玄参乃枢利之机,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治空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代表方剂有增液汤。 此品适宜于阴虚而火盛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服。
7.苦参
豆科植物,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苦参禀天地阴寒之气而生,乃纯阴之品,气沉, 故长于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且善之痒,泄血中热,用治疮毒肠澼。 《本草求真》言:“专入肾,兼入脾胃,味同黄柏,寒类大黄,阴似朴硝”,久服则损肾气,伤脾胃,寒精,故非大热不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