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月15日上午八时左右,雷锋和同班级战友乔安山一起执行任务,由于突发事故他的左侧太阳穴不幸被电线杆打倒,当场昏了过去。
后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日中午十二时不幸离开人世,这一年雷锋仅仅22岁。
关于雷锋去世时的细节,官方一直未曾公开,直到40年后雷锋事故现场的鉴定人史宝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才将细节一一披露。
最可爱的人:把一切献给党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之中。那时的他还叫雷正兴,平日里父母长辈们都喜欢叫他的乳名庚伢子。
雷锋这个名字是他后来在鞍山钢铁公司当工人时给自己取的,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工人队伍里的先锋。
雷锋自幼是个苦命的孩子,在他还不满7岁时,父亲、母亲和哥哥都相继去世了,一家四口只剩下年幼的他一个人艰苦度日。本家的六奶奶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便收养了他。
好在湖南地区和平解放后,他的生活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背上书包去上学了,并且他还是学校里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的学生。
那时他的心里就悄悄种下了一颗种子,一定要参军入伍报效祖国。
6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参军入伍,报效祖国的热潮。
本就一心想要参军入伍的雷锋一下子坐不住了,立刻向其所在鞍山钢铁弓长岭矿厂报名,还在厂报上发表了一篇《我决心应召》的入伍申请书,表达了他对于参军入伍一事满满的热忱。
可惜他的报名申请并未通过,部队以其身高不达标为由拒绝了他的申请。
不肯放弃的雷锋来到了辽宁省辽阳市兵役局找到负责征兵工作的领导余政委请求他能够给自己这个机会,余政委让他先回自己的单位,他先了解了解情况再做决定。
雷锋临走之前留下的一句话让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们都很震惊: ‘我回去可以,不过我今年非要去当兵不可,你叫我去我就去,不叫我去我也要去。”
余政委赶忙打电话向上级领导请示,雷锋如此强烈的入伍愿望让领导们十分感动,再加上他在鞍山钢铁厂当工人时工作表现也十分优异,便破例批准了他的入伍申请。
1960年1月8日,20岁的雷锋终于入伍了,他被分配至解放军某部的营口运输连里当驾驶员。
雷锋在入伍不久后,就成为了部队里的节约标兵,每个月只有六块钱生活津贴的他却将高达两百元的积蓄捐赠给了受灾地区,这一行为受到了部队领导的高度赞扬。
要知道平时这位小战士可是十分抠门的,连一瓶汽水都舍不得给自己买,但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时他却慷慨解囊,真是难能可贵。
在这之后,雷锋几乎每个月都会受到表彰,荣誉称号一路从班级、连队一直拿到了军区,就连罕见的二等功表彰他都有好几个。
雷锋的事迹感染了连队里的许多战士,一位战士还将他的事迹写成一篇简短的稿子投稿到了沈阳军区发行的《前进报》上。
报社编辑在看到来稿后十分感动,他知道雷锋同志肯定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深挖下去一定有不少的新闻线索。他赶忙派报社里的两名记者赶往雷锋所在连队驻地进行专访。
这篇稿子发出之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也相继刊发了许多关于雷锋同志的报道。
雷锋很快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典型人物,全国各地不约而同地开展了自觉学习雷锋同志的活动。
那个时候正值国家要求各个部队加强忆苦思甜的教育,中央军委积极响号召在全军内开展了两忆三查教育活动,部队开始在队伍里寻找出身贫苦且表现优异的典型人物,雷锋可谓是最符合“忆苦”典型的标准人物了。
很快雷锋就进入了领导们的视线之中,他所在的部队经常会安排他到各个地方做忆苦思甜的报告会。
别看雷锋只有小学学历,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但他的口才很好,十分具有感染力,常常将前来参加报告的听众感动得当场潸然泪下。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雷锋不仅会在部队驻地作报告,也会前往一些兄弟单位、政府机关、学校作报告,他的足迹遍布了沈阳、大连、丹东等多个城市。
即便是在忙碌的出差行程之中,雷锋也从未停止过做好事的步伐,那时东北地区的群众之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飞来横祸,伤势过重抢救无效
在他的带动之下,小他一岁的工友乔安山也随他一同应征入伍,两人从前同住一间宿舍关系铁得如亲兄弟一般,如今变成了最为亲密的战友。
两个人被分配到了同一个班级,他们同开一辆车,一起前去执行施工任务,到了三九天时两人还会睡在同一个被窝里相互取暖。
那时的他们没有想到,这段弥足珍贵的情谊竟会在短短两年之后戛然而止,变成了乔安生一生之中难以抚慰的伤痛。
1962年8月1日早上八点多钟,雷锋与好战友乔安山开着平日里执行任务时使用的“嘎斯”51型卡车从工地执行任务归来,当车驶入连队停车场后,雷锋发现车辆在经过水坑时沾满了泥水,要是不清洗干净的话车子很容易生锈。
两人决定先将车清洗干净再去食堂吃饭,就在将车开去水池的路上时,意外不幸发生了,雷锋被折断的木杆击倒在了地上。
事故发生后,九连的战士立刻用担架将雷锋送去了连队附近的抚顺矿务局西部职工医院里抢救,雷锋在去往医院的路上,头上止不住地往外冒血,人也抽搐得十分厉害。
部队各级首长也都闻讯赶来,医院紧急为雷锋腾出了一间急救室。刘院长为雷锋查看伤势,体温烫得吓人,她赶紧让一旁的战士下楼给雷锋买了一些冰棍拿来物理降温。
温度刚刚降下来,刘院长发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症状,雷锋的呼吸很是微弱,她赶忙为其做了人工呼吸。
就这样雷锋的呼吸状况好了很多,紧接着医护人员们开始为雷锋检查伤势,他们发现雷锋的伤势远比预想中的更为严重,多半是颅骨骨折导致头部出血必须得做开颅手术,否则一旦颅内出现大面积出血,人可就就不回来了。
当地医院的条件实在有限无法进行高难度的开颅手术,刘院长建议部队领导派人前去沈阳军区202医院将脑外科主任请来会诊。
屋漏偏逢连夜雨,连队领导派去沈阳迎接专家的车辆在慌忙之中与一辆大货车撞在了一起,双方争执了许久,在军方人员下车赔礼道歉将紧急情况说明后,对方才肯将其放行。一路上,车辆行驶得十分不顺利,遭到了多次拦截。
与此同时,雷锋同志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西部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开始为其实施急救工作,可惜雷锋的伤势实在是过于严重,没能将其抢救过来。
一位医护人员从急救室里走了出来,对守候在门外的战友们说道: “人已经不行了,你们赶紧回去准备后事吧。”
听到这个噩耗,乔安山一下子就瘫坐在了门口的椅子上,他始终不肯相信雷锋就这样没了。
中午12时5分时,西部医院的刘院长拿起听诊器为雷锋做了最后一次诊断,这一次雷锋同志已无生命体征,这位年仅22岁的小战士就这样永远离开了。
后经医生诊断: 雷锋因头部右侧太阳穴遭到木棍剧烈撞击颅骨损伤,导致脑机能障碍,脑内大量出血致死。
当副连长曹玉德拉着沈阳军区202医院脑外科段主任赶回抚顺市西部医院时,雷锋同志早已停止了呼吸,此时无论做什么都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因公殉职,事故现场鉴定人40年后说出细节
关于雷锋同志事故现场的细节,一直以来官方也尚未将其公布,许多影视片和新闻报道中对其的描述也稍有偏颇。
直到2003年时,当年雷锋事故现场鉴定人史宝光走了出来,接受了媒体采访,为大众还原了事发时的真实情况,讲述了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雷锋同志事故发生后,工兵团政治部领导深感事态重大,决定成立专案组进行事故调查。他连忙找来政治部干事史宝光与宣传处的张峻开车前往事故现场。
事故发生仅仅两个小时后,调查组就开车来到了位于抚顺市望花区的运输连里,那时只有几个留守士兵在场,剩下的战士们还都在医院里没有回来。
没有目击证人很难查清事件真相,他们只好先去事发地点九连营房前的那条通道里看看,为了证实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史宝光让连长将事故的另一位当事人乔安山叫来了事故现场。
起初乔安山以为他们是军法处派来逮捕他的同志,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史宝光连忙安慰道: “同志,你先不要紧张,我们只是接受上级命令来调查事故现场的,你一定要将当时的情况说清楚啊,这样对你也有好处啊。”
听到史宝光的话,乔安山的情绪也慢慢稳定了下来,他将事故经过从头到尾复述了一遍,并驾驶车辆重演了一遍当时的经过。
他告诉史宝光与张峻,他和雷锋从工地执行任务回来时发现卡车被溅满了泥水,为了不耽误下午的任务,两人商量后决定先将车开去水龙头处清洗干净再回去吃午饭。
汽车要想通过九连营房和门前那排晾衣杆的夹道,得先拐个弯才行,但这一个人很难完成,所以必须得有一个人下车查看地形。雷锋让乔安山驾驶车辆,自己下车去指挥。
乔安山看到雷锋给他打了一个通过的手势便将车辆发动,然而就在卡车快要通过的时候,车子右侧的后方轮胎却不小心滑进了旁边的水沟里头,车身一下子倾斜了过来撞到了一根平日里用来晾晒衣物用的方形木杆。
木杆当时连着弹性极强的晾晒绳,铁丝具有极为强大的拉力,因此木杆一下子狠狠砸到了雷锋的右太阳穴上。
车上的乔安山刚听到“咔嚓”一响,就看到雷锋已经晕倒在了地上,那时的雷锋已经不省人事了。
史宝光在事故现场发现那根击中雷锋头部的方形木杆,木杆上面还沾着许多黑色的橡胶粉末,事发时他们所驾驶的那辆嘎斯卡车后轮胎上也有几道深深的划痕。
不过,车辆其余部分并没有什么被碰撞的痕迹。据此,他们认为由于过道狭窄加上地面不平,所以汽车在驶入该路段时有些倾斜,车后轮胎压到了埋在土里的方形木杆并将其折断。
木杆折断后绑在上面的晾衣绳产生了一股巨大的弹力,木杆迅速击中了站在那里的雷锋同志。雷锋同志这样一位伟大的战士竟是被一根不到六厘米厚度的木杆击伤致死。
通过对雷锋事故现场的勘查史宝光与张峻一致认为,雷锋同志的牺牲是因公殉职,这是一次意外事故,这场事故乔安山并没有直接责任。
随后,史宝光将雷锋同志的牺牲经过、性质及事故调查结果撰写成了正式报告上交给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这个报告很快得到了组织内部各级领导的首肯。
在结束调查后,史宝光一行人来到雷锋所在的医院,张峻还为雷锋同志的遗容拍下了几张照片。
战士们给躺在病床上的雷锋换上了一套崭新的军装,将他的遗体送回了连队里,害怕天热遗体会遭到损坏,部队还购买了许多大冰块放在遗体旁边为他降温。
当所有人都离开了医院时,只剩下乔安山一个人坐在那里久久不愿意离去,拿着雷锋出事时所穿的那套沾满鲜血的军装掩面哭泣。
看到乔安山这般意志消沉,史宝光和连队指导员纷纷出面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卸下沉重的包袱。
这只是一次大家都意想不到的意外事故,不要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自己身上,尽管组织上百般劝说乔安山,但雷锋的死一直让他难以释怀。
战士逝去,数万群众赶来送行
雷锋同志的遗体在8月16日上午入棺,那口黄花松棺材是抚顺政府的一名机关干部在听闻雷锋去世的噩耗后送来的。那一晚,与雷锋朝夕相处同一连队的战士们彻夜未眠,为他守了一整夜。
1962年8月17日午沈阳军区在 抚顺市 望花区政府礼堂内为雷锋同志举行了一场十分隆重的追悼会。
据说那日为他送行的民众有近10余万人,沿途群众知道是为雷锋送行后,也都都纷纷加入送行的队伍之中,整个马路两旁都站满了为他送行的群众。
在这之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发表文章介绍他的感人事迹,他生前所在的班级也被国防部命名为雷锋班,毛泽东、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也相继为他题词。
1963年3月5日那一天,毛主席在《人民日报》上为雷锋亲自题词,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至此,每年的3月5日成为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纪念日,学习雷锋同志的活动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一批又一批的先进人物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1966年乔安山从部队退役,他将自己与曾经的亲密战友雷锋之间的往事深深埋藏在了心中。
他从不向他人提起,也拒绝接受任何媒体采访,但私底下他从未放弃过做好事,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延续着“雷锋精神”。
这一切,直到1997年一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后,乔安山的事迹才为众人所知。
时至今日,距离雷锋同志离开我们已有六十年之久了,虽然故人早已逝去,但学习雷锋精神却是我们中国人民永恒的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辽沈晚报:当年雷锋受伤亲自组织抢救 如今96岁的她讲述雷锋的故事
辽沈晚报:雷锋事故现场鉴定人披露:雷锋牺牲的前前后后
光明日报:“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全国最美家庭乔安山家庭